查看原文
其他

振奋!静脉疾病患者有望用上国人自己研发的支架

宣传科 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2021-01-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取得突破,新动能快速成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给了医学发展、医学创新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不久前2019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总决赛上,和来自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国内顶尖医学院校的医学同仁们同场展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天带来的创新项目“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得到专家评委们的充分认可,最终取得总分并列第三名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据悉“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投入临床,造福更多的静脉疾病患者。


穿上白大褂,他们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临床中发现“痛点”,而后创新攻关解决难题,最终将创新成果运用于临床,造福百姓的发明家。


▲王晓天在查房


王晓天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安徽分会主委、安徽省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安徽省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常委、中国微循环学会外周血管外科分会静脉血栓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静脉曲张学组副组长等。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数项。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南区) 周三下午(总院)


临床问题和患者需求


永远是医学发明创造的灵感来源



在血管外科领域摸爬滚打20多年,不仅让王晓天熟练掌握血管外科领域的各项治疗技术,在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更让他对医学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医疗设备器械的发明者,不是别人,正是医生,比如:


 1816年,法国医生René Laennec发明了第一个听诊器。他用一本薄笔记本卷成圆筒,解决了困扰很久的诊断难题,随后,他发明了听诊器。


1853年,苏格兰医生Alexander Wood和法国外科医生Charles Gabriel Pravaz几乎各自同时发明出了第一个被公认的皮下注射器。


荷兰医生、生理学家Willem Einthoven因其发明的实用心电图而被广为人知。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19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这样为医学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医生发明家不胜枚举。



“医生奋战在医疗行业第一线,直接面对患者,最了解患者的需求,也最容易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在王晓天看来,医生正应该是医疗器械及治疗方法创新的思路来源,也应该是医疗器械生产的参与者和产品规范的重要制定者

▲王晓天在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总决赛介绍其创新项目


▲王晓天(左二)项目“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获二等奖


谈及自己的专业领域,王晓天坦言,血管介入技术发展三十年来,研发重点主要针对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支架也一直在以动脉的结构特点来设计的,比如冠状动脉、外周动脉等。


“其实静脉疾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动脉疾病,其中髂静脉受压(Cockett综合征)导致的静脉疾病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潜在的病患基数超过2000万人,我们每年对髂静脉受压的治疗病例都在以20%-40%的比例增长。”



髂静脉是位于盆腔内深部的大血管,主要作用是收集下肢和盆腔器官的血液,最终回流至下腔静脉,是人体内承上启下的重要血管。


王晓天指出,Cockett综合征早期往往没有症状,但随着病程的进展,髂静脉压迫程度逐渐加重,会出现下肢高压症状。


表现为下肢水肿胀痛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病变等。病变加重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溃疡,甚至可继发深静脉血栓


“如果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话,是有可能导致血栓脱落,从而导致人体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疾病危害大,死亡风险高,近十年来,静脉血管疾病和相关介入治疗日益受到关注。但王晓天坦言,直到2019年初,都没有专用的髂静脉支架面世,介入手术中均使用动脉支架代替。


“动脉和静脉虽然都是由血流经过的血管,但是解剖结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动脉相对管腔小、壁厚、弹性大。静脉相对比较薄,管腔比较粗大,弹性弱。髂静脉由于前方为股静脉,后方为骶骨,导致血管受压更严重”。


王晓天和同事在大量的髂静脉介入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动脉支架网状结构一般设计比较密集,支架径的切力大,容易造成对侧髂静脉血流受阻,存在血栓形成、血管撕裂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


一方面是动脉支架应于髂静脉综合征治疗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而一方面则是进口支架价格高,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一些患者因此放弃治疗或采取保守治疗,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反而加剧了治疗负担。


为什么不能制造一种为中国人自己的国产静脉支架呢?



“医生搞医学创新有时就像摸黑走夜路,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老百姓的切身需求,成为王晓天创新的灵感和动力来源。


2013年,王晓天开始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一个设计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希望能制作出一款具备良好支撑力、柔顺性、大直径、定位准确的髂静脉支架”。


▲手绘设计草图


此时,国内外都还没有静脉支架的概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王晓天首先通过各种会议,寻找到合适的工程类设计院校和医疗器械加工厂商,形成项目组后,大家开始一起讨论,“都觉得这个 idea很好,但真正设计起来,还是困难挺多的。”
支架各部位的具体数据以及支撑力、弹性、柔顺性等指标,怎样最适合髂静脉血管,不仅涵盖医学、解剖学,还涉及力学、材料学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给项目组进行产品设计带来不少困惑。
王晓天说,项目组的成员来自安徽、内蒙和江苏,天南海北,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需要经常互相迁就,找时间在一起不断地沟通打磨,“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的确有种摸黑走夜路的感觉,但临床问题总摆在那,病人的问题不解决,还是不甘心”,咬咬牙,又继续坚持,“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就这样,经过两年时间各种方案的设计、讨论及数据采集分析,2015年设计方案基本确定;又经过两年打磨,细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17年动物实验开始,直到完全达到设计要求。2018年,这一创新发明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审批绿色通道,在全国20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入组已经接近尾声。一切顺利地话,有望在2022上市,应用于临床,造福中国的病友。
未来已来,得到同行认可,看到产品上市曙光的王晓天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更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医生直面患者,在医学创新方面最有发言权,应该成为医学创新的生力军。国家政策现在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医学创新实践当中来”。


▲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



项目介绍


“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主要用于临床介入手术中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支架植入治疗。

支架主体:通过独特的疏密设计,解决髂静脉受压后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血栓发生率;独特的结构设计使支架的局部支撑力增强,同时具有超强的柔顺性;多规格的大直径设计,满足不同病人的手术需要。支架输送系统:头端的柔韧性设计,能减少进入静脉血管的推进阻力;特殊的激光焊接技术,能实现头端和管体的无缝连接,使输送导管携带支架在推进时对血管的损伤降至最小,操作过程更加安全;释放结构的设计更注重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大可能降低风险。




形成机制搭建平台


鼓励更多医生成为发明家



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贯彻“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科大新医学”理念,加大对医学创新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依托中科院和中国科大在理工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强大实力和丰富资源,着力实施“科研攀登计划”

▲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揭牌


医院揭牌成为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以医药卫生领域前沿技术和重大疾病为主题,进一步加大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着力打造临床研究中心,建立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
中国1型糖尿病大数据管理中心落户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脑衰老与脑疾病联合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病理中心。

此次创新大赛中,不光有王晓天团队的项目获奖,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葛建军(右三)领衔的项目“多自由度床边持镜机器人辅助下单孔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西区肿瘤放疗科主治医师葛宁(右二)领衔的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肿瘤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系统(DeepViewer)研发”均荣获优秀奖

医院获得最佳组织奖



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


2017年12月23日,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在北京成立。联盟以引领创新方向、培训科研人才、创建创新机制、交流创新经验、传播创新案例为重点任务,成员单位将扩展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投资公司等机构,致力于搭建医学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院长葛均波为联盟总发起人,其他发起者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等多位院士,及李为民、瞿介明、霍勇、陈旻湖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者。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医学创新备受关注。医学创新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适宜医药卫生先进技术,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民健康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医学创新转化也正日益成为衡量医院水平和支撑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下一步,医院将进一步相关完善制度建设,多措并举,引导、帮助、管理专利申请与专利转化,鼓励、推动医学创新,加速创新项目转化落地,造福更多患者。






投稿方式

邮箱:

ahslyyxcb@163.com  

联系人:

方萍、方雯、朱伟华、吴家炜


声明: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李矗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王晓天 组稿 / 方萍 杨春梅 方雯  供图 / 许梦珊 王晓天 黄歆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热门阅读推荐

国内首家临床研究医院在中国科大附一院揭牌

■ 中国科大智慧病理学研究所暨安徽省病理诊断中心在中国科大附一院揭牌

■ 叮咚,患者新测血糖,低血糖……

■ 关系你我!安徽人心血管健康究竟咋样?来听葛均波院士怎么说


厉害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